URL
summary
slug
3 則內容精選
2 個工具方法
1 個小故事
一句話啟發
最後更新
Apr 13, 2025 10:49 AM
password
隱藏內容
date
tags

我爸是做水電的,做了快 40 年。
在高分貝的工作場所裡,努力了半輩子。
以前只覺得他只是嗓門大、反應稍慢,
從沒想過,那可能是因為……他真的「聽不到」。
直到這次癌症,我才知道 ——
原來他右耳早就聽不到聲音了,一直靠左耳撐著。
但開刀、放射治療後,
連左耳也開始有狀況,現在連日常溝通都有點吃力。
剛好每次在 Costco 採買,都會看到「聽力中心」。這次想說約個評估,直接帶老爸試戴助聽器。
過程大約 1 個半小時
測完那一刻,他戴上試用助聽器
轉過頭笑了一下說:「欸,好像比較清楚了耶。」
我愣了一下。
他的講話也變清楚、音量也變小了。
然後他又補了一句:
「現在也聽得到馬路上的喇叭聲了。」
雖然發現的有點晚,沒辦法完全恢復聽力
但看得出來,他蠻喜歡這助聽器帶來的改善
我和柚子也真的很開心。
也和協助測試的聽力師、櫃臺服務員聊了一下
才知道原來很多台灣人都有聽力問題
但社會上卻很少人討論,大多都默默忍著。
「聽不到」不像「看不見」,沒那麼明顯,
卻一樣會讓生活的體驗,漸漸消失。
但聽力品質跟健康一樣
是越晚處理就越難保住的不可逆過程
不建議等到「真的不行了」才做決定。
可能傳統的助聽器,是大又笨重的外物
但這個時代,真的很輕又迷你。
你只要想成是——
「近視老花,戴眼鏡,合理。」
「聽力不好,配個助聽器,也很合理。」
現在助聽器整個像是精美工藝品,
小到幾乎看不到,也比眼鏡還輕。
用一些錢,換社交生活、溝通穩定
找回世界的多種聲音,我覺得非常值得。
(好市多大約是 45000 元,如果輕微也可以先用萬元內的 AirPods Pro 2,但台灣居然還沒完全開放傻眼,只能先透過 Mimi App 匯入聽力圖去做耳機調節)
本來沒計劃把這小日記寫出來
但想到這段經驗,可能會幫助上需要的人
還是好好寫了一篇。
別把「聽不見」當成什麼尷尬的事。
這跟跟近視一樣,你值得運用工具回到原來的生活。
越早聽見,才越能好好生活、好好感受身邊一切。
- 作者:侯智薰(雷蒙)
- 連結:https://newsletters.raymondhouch.com//article/costco-hearing-aid-20250412
- 著作權:本文採用 CC BY-NC-SA 4.0 許可協議,轉載請註明出處。